融通山河,贯穿古今。
【资料图】
一条大运河,将中国南方和北方连成一个整体,见证了一座座城市的荣辱兴衰。
CCTV-9播出的六集系列纪录片《大运河之歌》,全景展现了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较早、使用历史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
作为大运河中的重要一环,无锡元素在纪录片里频频亮相,颇为出彩。
泰伯,是无锡历史的先祖。纪录片的第一集,镜头便来到泰伯渎和泰伯庙。
3000多年前,作为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想将王位让给更贤能的三弟季历,于是携二弟仲雍来到江南梅里(今无锡梅村)定居。
泰伯带领江南人民兴修水利,并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使江南变成富庶的鱼米之乡;同时,泰伯将黄河流域的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灿烂的吴文化,为将来江南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传泰伯在梅里建立勾吴国后,为了灌溉、排洪,在中国历史上开凿了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有历史学家考证,这就是中国大运河的最早一段。
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斜杠青年”徐霞客,是无锡人的骄傲。徐霞客能够走遍大江南北,也得益于大运河所带来的便捷的交通。纪录片的第五集,将观众拉到了“徐霞客身边”。
依托水路的便利,徐家纺织作坊蓬勃发展,产品供不应求,一路远销到松江等地,为他的远游打下了殷实的经济基础。也正是繁荣的运河商业,为人口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人生的选择有了更多的可能。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记录了我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诸多游记,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为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900年,由于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清政府正式废除运河漕运,改为海运。一批因大运河而盛的城市就此衰落。然而在南方仍在通航的河段,一批先行者开始尝试民族工商业的探索和发展。
受父亲薛福成的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无锡人薛南溟利用父亲的仓房替洋行收购蚕茧,依靠运河的便利交通开始发展实业。
薛氏“永泰”丝厂是中国早期最重要的机器丝绸厂之一,工厂引进了科学管理法,并自主设计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台立缫车。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之后,大批民族资本家相信“实业兴国”,中国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在江南的大运河边兴起、兴盛。
在运河畔,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并相继崛起了以杨、周、薛、荣、唐蔡、唐程等六大家族集团为龙头的民族工商业群体。
纪录片《大运河之歌》以时间为轴,以文明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工程智慧、文化影响和传承利用为故事主线,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历史文化与现实相交融,呈现出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面貌。
无锡
在大运河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过去、现在、将来
无锡静静地躺在大运河的怀抱中
书写着自己的江南故事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