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22年,随着新规过渡期的结束,资管行业全面开启净值化时代。群雄逐鹿之际,如何迎接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同步变化的大时代,成为各家机构需要思考的重要话题。
12月26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2中国机构投资者峰会在深圳隆重举行。在圆桌讨论环节,五位分别来自公募、私募、券商等机构的重磅嘉宾,围绕“净值化时代的资产管理”话题展开充分讨论,并对未来市场变化、行业投资配置、居民财富管理等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圆桌讨论由大华信安执行董事长齐靠民主持。参与圆桌讨论的嘉宾有广发证券(行情000776,诊股)财富管部总经理方强、中信建投基金副总经理方俊才、瑞兴投资创始人兼投资总监汪忠远、国信证券(行情002736,诊股)资产管理总部市场总监谈乐。
嘉宾重要观点——
齐靠民:其实2022年不是市场最差的一年,但在2022年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行情603883,诊股)都意识到,投资有风险。原来大家都觉得低风险类的产品“不能赔”,买它就图一个低收益。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2022年约定俗成的这种潜规则或者说常规被打破了,所以今年对大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方强:大家都讲“2022年挺难的”,不管是财富管理行业难,还是公募、私募这些管理人难,最难的还是我们的持有人。在这样的市场里面,资产配置的理念以及实践,对财富管理机构服务投资者可能会是重要的方向,包含国内国外、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债券、商品,不同的国别、不同资产类别进行均衡的配置。
方俊才:大资管行业方兴未艾,各类资管机构一定是合作大于竞争。公募基金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权益方面的主动管理能力。而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投资优势领域主要还是在固收领域。要认识到投资的复杂性,投顾队伍的建设很重要,要实实在在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中肯建议。
汪忠远:中国证券市场在过去30年发展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律的。比如说市场的周期性,“没有什么是不变”。对我们而言,永远投资于时代的变迁。过去这十年是科技创新的年代,可能再往后的十年又是一个新的时代变迁,这恰恰是专业投资人需要干的事情,让我们的持有人充分享受未来时代变迁带来的红利。
谈乐:券商资管回归本源,要做出差异化。券商资管是证券公司的资管,要实现连接器的作用,连接证券公司的客户和证券公司的优势的策略、好的资源。在企业IPO之后,上市公司股东战略配售、再融资等等,都是券商资管在公募化时代所做的差异化业务。
以下中国基金报为您奉上本次圆桌讨论的新鲜干货内容,以飨读者——
以前“不会赔”的理财也出现“亏钱”
财富管理需要资产配置理念
齐靠民:我们这一组的讨论题目是净值化时代的资产管理。资管新规从2018年开始颁布,到今年已经四个多年头。叠加整个资本市场的起伏,股市、债市等都出现较大波动,资管新规在今年发挥了特别大的威力。银行理财在今年10月份、11月份出现大面积的破净,买银行理财的客户更无所适从。以前说起资管新规很多人不知道,但是经过2022年,大家逐渐有了深刻的体会。
第一个问题是,今年的金融市场波动是非常大的,财富管理行业和资产管理行业今年做的怎么样?有哪些不容易的地方以及好的亮点分享?
方强:大家都讲“2022年挺难的”,我们也是有这样的感受。券商做财富管理在2019年还是好日子,2019、2020、2021年每年业务收入都在翻倍增长,行业高速发展,“加大油门往前开”。但到2022年,整个行业却突然出现了负增长。整体上看,大家都是“挺难的”。
不管是财富管理行业难,还是公募、私募这些管理人难,最难的还是持有人。这几年里持有人的体验,或者说基金投资者的困难,作为财富管理的从业人员,我们是有很多反思的。前些年的业绩神话通通打破,每个公司都说自己很牛,每个策略都很牛,各种概念听的也很多。但是经过一个周期会发现,这造成了我们投资者的无所适从,不知道买什么好,连银行理财都不放心。所以就造成一种情况: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幅度下降,宁可存银行也不愿意做任何的投资。整个行业经过快速发展到今年的波动,投资人在反省,投资者也在受教育。
作为财富管理机构,我们应该怎么办。这里面我们也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单一的资产都是周期,很难避免下跌,而且有的下跌幅度也不小。我们的投资者如果买这个单一的基金经理、单一的策略,有的时候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在这样的市场里面,资产配置的理念以及实践,对财富管理机构服务投资者可能会是重要的方向。
那我讲的平衡资产配置,跟基金经理讲的资产配置可能还略微有些差异。基金经理是在不同行业里配置资产,我们讲的配置可能还有包含国内国外、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债券、商品,不同的国别、不同资产类别进行均衡的配置。过去一年这些思考和实践,会在未来迸发出财富管理行业新的生命力和火花。
方俊才:我本人从事公募基金行业,从业基本上是和行业同期的。明年是公募基金的25周年,大家都提到了2022年整个投资市场比较艰难,从公募基金的角度其实也是一样。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觉得2022年并不是最难的一年,如果回顾行业的发展,像2008年、2013年、2018年等,其实更为惨淡。对于投资市场和行业而言,2022是比较艰难的一年,但是远远不是最难的一年。
从行业本身发展来看,公募基金2022年我觉得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个是调整,第二个是巩固,第三个是蓄势。调整是指客户体验不佳,不管是权益市场还是债券市场今年都出现持续性的或者大幅度的下跌。巩固指的是行业的发展规模,公募基金的规模在过去10年的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从绝对值来讲,2022是出现一个瓶颈,10月底协会数据26.7万亿,较去年底只增加1万亿。今年年底公募基金能不能守住去年年底的规模,我是有一个问号的。蓄势是指在总的规模增长不显著情况下,行业本身从品种的丰富程度到投资理念,今年还是有很多地方可圈可点。
比如说今年的公募REITS是大发展的一年,带来新的品种和体验。包括很多的居民客户,借助于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各类理财产品,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账户,为自己的养老来负责。公募基金原有的投资功能,进行了大大的延展。当然还有投顾业务,大家都在摸索在市场波动加剧、客户体验不佳的情况下,如何熨平市场的波动,如何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更专业的向前一步的服务。这是今年以来很显著的一些变化。
另外我也想表达一点,我们的客户本身也越来越成熟。权益市场今年其实不是最差的一年,个人投资者们尽管有抱怨,但是大家也理解今年资本市场的波动,包括宏观经济的波动、疫情防控带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客户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洗礼,其实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理性的。反而是固收产品的客户,包括主持人提到的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净值化、跌破面值等,我觉得大家对风险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投资者也在风险暴露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风险认识、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这其实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汪忠远:年底大家都在做总结和展望,我本人是从1993年就开始参与中国证券市场的一线,也是基金管理的从业者。刚才两位的讲话我有一个共鸣,就是今年挺难,但是显然不是最难的。从过去30年的证券市场来看,1993年那一次的熊市是指数跌了79%以上,2008年也是负67%。所以从我们自己感受来说,市场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难。
但是为什么大家又觉得挺难?我觉得要分两个方面。首先是今年大家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感受国到内外的冲击和一些不确定性。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我自己感觉也是这两年出现分化,操作上的难度也在增加。我自己干了20多年,投资A股、港股市场,也看过国外的市场,但是我确实没看到A股会在这两年中有如此巨大的分化,我相信这个分化未来会持续很多年。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今年地产公司有涨得多的,甚至上到100%以上的收益,也有大量的地产公司跌得一塌糊涂。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能源,发生在有色,发生在很多的行业。我们从1994年说要引入机构投资者,到现在已经过20多年。以公募、大型私募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慢慢开始占据主流,尤其是今年开始有类似美国401的养老计划,一个新时代刚刚开启。未来可能有很多市场的操作方式和投资方式,会徐徐展开。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本人今年也有一个比较大的感受,反映到刚才大家说的难。我自己最开始想做私募,想得比较简单,就是私募一定要做绝对收益。要做绝对收益就必须控制回撤,必须照顾持有人的投资体验,回撤是长期收益的最大敌人。在这样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下,会影响到我们很多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尤其是在A股大波动的过程中,投资方式会有很大的转变。
谈乐:我做过公募基金,也做了券商资管,一直服务各类型的客户。今年确实对于我们所服务的各种类理财的客户,应该是特别难的一年。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从房地产非标,到今年的上半年一堆“固收+”变成“固收减”,到下半年客户买理财和纯债也发生很多的亏损。
资管新规已经算三年多了,但是2019年、2020年到2021年,也都比较好。但是今年股债双杀的情况下,一下子全部都经受了考验。这个过程可能也不是坏事,尽快地恢复信心,才能让我们这个行业变得愈来愈好。所以我觉得这个预期差的改变,在今年的时间节点上也还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做资管,最难的就是“不可能三角”,即流动性、收益率、安全性,三方面都要兼顾。现在在很难全部兼顾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更理性地去做资产配置。
作为资管机构来讲,还有很多的事情是可以做的。一方面是拉长负债端的久期,很多投资者不良的投资体验还是由于短期导致的,对于产品的募集和规模要有一定的规划性,包括跟财富管理机构一起引导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对于券商资管而言,做产品销售的时候确实面向很多类似于类理财的客群。对于资产管理机构来讲,销售的人员队伍、素质、数量之前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很难对财富管理机构和终端客户具有足够多的陪伴。现在我们也在组建一个专业的销售队伍,按渠道、客户类型来做服务和陪伴。
第二个对于客户来讲,他们之前感受到的资管产品像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甚至包括信托、保险,有时可能是缺乏一点温度的,客户可能并不了解产品。那么经过这一年尤其是这一轮市场波动之后,大家可能慢慢地感受到他所买的这些类资管的产品温度。大家看到越来越多的给投资者的一封信,越来越多地看到运作报告。投资者可以看到,产品是有利率风险还是信用风险,是赚久期的钱还是信用的钱,慢慢深入认知,这样行业才会健康发展。未来资管机构有很多能做的事情,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温度,让行业变得更好。
齐靠民:其实2022年不是市场最差的一年,我们看2008年从6124跌到1664,包括2015年股市高位下跌幅度也很大。但是我是觉得对所有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说,2022年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意识到了,资管是有风险的,今年有些大家认为“不会赔”的产品今年都赔了,比如说像银行理财,公募的固收,包括资管的固收也是。原来大家都觉得低风险类的产品,比如说像固定收益类的,大家觉得“你不会赔”,买它就图一个比较低的收益,但是不要给我亏钱。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我们看2022年,约定俗成的这种潜规则或者说常规被打破了,所以今年对大家的影响是巨大的。
各类资管机构之间合作大于竞争
各自应该做好特色业务“标签”
齐靠民:第二个问题是,公募基金是我们资管新规规范各类资管机构发展的方向,那么在资管大时代,公募也会面临着其他类资管机构越来越多的竞争。公募基金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竞争?
方俊才:如何看待各资管行业之间的竞争,我的观点很鲜明,一定是合作大于竞争。我们居民储蓄的资金还有100多万亿元,大资管行业方兴未艾。我从公募基金的角度提几点个人的看法:公募基金在资管行业当中起步比较早,从1998年第一批公募基金诞生之日起,就跟国际接轨,按照国际化进行包括信息披露、托管制度、净值化等。所以个人投资者或者说基金持有者朋友,已经完全接受了“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从一开始这个路应该讲就是对的。
第二点,和大资管的各子行业相比,其实大家合作大于竞争。相对而言,公募基金也有它的特色和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权益方面的主动管理能力。而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投资优势领域主要是在固收。随着资管行业的融合发展,4月份监管部门出台的鼓励基金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实是开了很大的口子。包括资管的各子行业都可以申请公募基金的牌照,这提到的就是融合发展的概念。
第三点我对行业本身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一就是公募基金行业一定要摒弃资源投入都以IPO、以新发基金为主的习惯,这个目前看弊端是很多的。以短期利益为导向,什么热门、什么好发就发什么,这样对行业的伤害比较大,对持有人的伤害也比较大,行业本身要抑制对于短期规模的冲动。第二是要认识到投资的复杂性,刚才几位谈到分化,行业分化、市场分化是非常严重的,专业人士其实把握市场都很难做,更何况让普通投资人来把握分化之下的投资机会,所以投顾队伍的建设很重要,要实实在在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给大家提供中肯建议。第三是从制度设计上,还是要鼓励长期,包括持有期的产品、封闭期的产品,尽管发行很艰难,但还是要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情。这些是行业本身应对变局、自我革新必须要走的路,否则可能大资管别的兄弟行业、兄弟公司追上来,公募基金的比较优势有可能会丧失,自身的转型迫在眉睫。
齐靠民:讲完了公募,接下来我问一下私募的问题,私募机构因为更加灵活的机制,投资方式和策略更加灵活,但是门槛比较高。相对公募、券商资管和银行理财,私募和以上机构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有哪些合作共赢的方面?
汪忠远:我在公募做投资做9年,出来做私募是想让自己整个的职业生涯和一些有缘的客户一起走下去,同时也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回到刚才提的问题,方俊才总刚才也提到,我们在原来的公募的体系里面,原来大家都还是搞投资,尤其是权益,尽量地让产品受益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些年基金重IPO发行、重热度,我自己觉得还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那么谈到公私募的竞合关系,私募是为了100万的中产阶级以上服务,公募更多的是服务大众投资者,这个是完全不矛盾的。私募的机制稍微灵活一些,有各种量化、对冲,很多公募也开始在做了,这个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只是发挥好自己的比较优势。现在市场的分化如此巨大,机构投资者的占比越来越高,包括现在量化的投资人也很多,都是推动市场进一步分化,股票投资从难到越来越难,对普通的散户是越来越不利,未来股市的专业化会越来越强化。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的话,中国证券市场在过去30年发展过程中,我相信未来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律的。比如说市场的周期性,“没有什么是不变”。对我们而言,永远投资于时代的变迁。90年代我们是轻工业化的过程,要买家电、纺织服装;2001年入世贸之后,这十年去搞煤炭、有色、金融这些。过去这十年是科技创新的年代,可能再往后的十年又是一个新的时代变迁,这恰恰是我们公募和私募的投资人所谓的专业投资人需要干的事情,让我们的持有人充分享受未来整个时代变迁带来的红利。
齐靠民:接下来是券商资管的问题,券商资管被认为处于公募和银行理财之间,一参一控一牌之后越来越迈向公募的红海。如何看待券商资管未来的发展和公募等各类资管之间的竞争?
谈乐:先说一下公募基金行业走到现在,为什么在净值化的领域走得这么好。第一是人员稳定,相对比较独立,不追求太多的短期利益。其他各类资管机构主要是2013年之后进入到“大资管”这个领域的,很多机构迅速地上规模,这些年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在公募化这条路上要学习的是文化沉淀,这是其他的资管机构走向公募化转型可能最核心的难点,也是大家会差异化的点。
券商资管回归本源,要做出我们的差异化。券商资管是证券公司的资管,所以我们肯定是依托于证券公司的母体进行市场服务。同时我们结合“三投”,也就是投资、投研和投行,这是证券公司的特色,做好协同。最终券商资管是要实现连接器的概念,连接证券公司的客户和证券公司的优势的策略、好的资源。同时随着这几年科创板的推出,北交所的设立,大量的专精特新民营企业,在IPO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自有资金,还是上市公司股东的资金,证券公司的黏性就会比其他的资管机构强得多。
以国信证券来说,累计完成IPO项目300家,募资总额近2000亿元。对一家企业IPO之后,上市公司股东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的满足,都是我们券商资管在公募化时代所做的差异化业务。
最后,无论是做什么业务,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我相信投资者对于机构的属性或者说牌照会越看越少,更多的是看你的特色是什么,看到每家机构,看到你的名字,想起来你哪一块最强,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标签特色业务做得越来越扎实。比如我们也在积极做公募化转型,也在设立子公司,在做大集合的改造,但还是扎根于我们扎实的两三个策略:我们的权益就是做均衡,我们的固收就以信用增强策略为主,以绝对收益为核心。我觉得这些要想明白,不去追求牌照带来的短期利益,未来才能在公募化的红海里有券商资管机构的一席之地。
国内财富管理机构能力要提升
券商财富管理具有专业研究优势
齐靠民: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看待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和银行的财富管理,以及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区别?以及从财富管理机构的角度,如何看待公募、券商、资管和私募,以及他们各自产品特点是什么?
方强:银行三方理财和券商的作为财富管理机构的差异,实际上这是我们一直认真研究的领域。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实际取得了长足进展,不管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在投资方法论、投资能力、风控能力和投资业绩上,拿出来和全球的资管机构相比,也并不是很逊色,国外机构进来,也未必可以做得这么好。另外一方面是非常担忧,中国财富管理机构在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的前提之下能不能扛得住,能不能跟国外的财富管理机构同台有竞争力。
实际上反过来讲,作为财富管理从业人员,我觉得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弱。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实际基本上是一体的,资产管理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类别的产品,财富管理机构把这些各种各样不同风格、不同管理人、不同类别的产品,通过对客户的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配置给客户。资管机构已经做到一定的高度,但是财富管理机构这一点还比较欠缺。
这几年的话,头部银行、头部券商开始认真地研究并且实践,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远远不够。比如2022年,权益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看好,那么我们一定要为客户配置权益吗?对财富管理机构来讲的话,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存在不确定性,那我们是否可以回避权益?我觉得财富管理机构,对未来居民财富管理服务中,需要发挥的作用应该更大,市场前景广阔。
相比银行和三方机构,券商的优势是蛮明显的。券商在财富管理里面相对而言更加专注,银行的业务更加庞杂。从金融角度来讲,券商的研究力量也有一定的优势。从投顾来讲,券商投顾对复杂资产的理解,也会有一定的优势。第三方理财不管是互联网还是非互联网的,在我看来,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增长曲线会明显下降,服务能力相对有限。线下的第三方理财有的并不是针对普通大众,而是针对高净值客户的,可能做得还略微有点差异。
从这么多产品管理人给我们提供产品来讲,公募基金肯定是绕不开的。这些年公募基金优点也很清楚,规范、透明、权益投资能力比较强,缺点就是投资的还是太单一。而且我们还发现,权益公募基金老百姓愿意追风,行情好的时候拼命追,行情不好的时候死活不买,很多进去就是受伤的,愿意追品牌,追基金经理,很多时候比较麻烦。我们给客户做配置时,公募基金也是主要的内容,如何选好公募基金,如何做好投资组合,要求是越来越高的。
私募基金这些年取得长足发展,策略比较丰富,个性很鲜明。随着私募基金越来越发展壮大,可选的策略很宽泛。问题是对财富管理机构来说,私募基金只能服务高净值客户,100万门槛降不下来。从券商资管的角度来讲,我们也有广发资管,但是现在面临的挑战也比较大,如何找到定位也是有挑战的,要面对整个市场的竞争。
对券商的财富管理,我们是比较有信心的。每类资管都有它的特点,财富管理机构会尽可能地更好的发挥价值,把该做的活做好,整个财富管理的生态可能会更完美。
齐靠民:相比银行来讲,其实主要做二级市场或者资本市场投资的产品,券商代销起来更加有优势,因为我们更加专业,比银行专业得多。
优秀资管机构应该践行长期主义理念
恪守信托责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齐靠民:那么对于所有的机构来讲,大家觉得什么样的机构更是尽心尽职的?优秀资管机构应该具备什么特质,如何为客户做好资产管理?
谈乐:我们做过大量海外的研究,发现海外资产管理机构的特色往往很清晰,资产管理行业已经过了“大干快上”的时代了。衡量资管机构是否优秀,要看在它的主赛道或者主要的事情是否做得好,而不是看规模排名,增速或者是短期业绩。所以我觉得要看一家资产机构能不能尽心尽职回归本源,给客户创造价值。
以前讲任何一个资管机构,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行业里的逻辑或者说文化。但在现在的环境下,过去的逻辑不复存在,所以我们在自己的特色的优势业务上仔细去做,包括产品线的铺排、投研的分工和考核等等,最终执行下去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对外部也是一样,我们要很清楚地知道服务哪一类客群,每一类客群风险偏好不一样。我们在选择的赛道上进行服务,做精做细了以后,才可以成为像国外那样好的资产机构,跟客户保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关系,这是我认为优秀的资管机构应该做到的。
汪忠远:我说两个方面,第一个叫特色,第二个叫长期。我刚进公募基金的时候,用了好几个月专门花时间来研究国外的资管行业,研究国外的买卖方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一个很强烈的想法或者说启示就在于,人家都是有特色的,都在一个细分赛道上长期耕耘,慢慢走向巨无霸。所以我们自己觉得,中国的资管行业无论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还有券商资管,首先是自己要找到自己特色所在,找到一些细分赛道。从一个小的公司慢慢做,找到自己的一些特色。以后才能壮大起来。
第二个关键词叫长期。从业20多年,然后过了40岁来创业,自己对长期有很深的想法。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成长特别快,三五年就是长期规划,一两年是中期规划,几个月是短期规划。但当你把一个事情拉到三四十年甚至四五十年的角度来看,包括思维方式、团队的建设方式,想法完全不一样。国外的资本集团,都是传承了几代人,很多的出发点绝大部分都不是从短期成长出发,而是保守又保守,让这个企业活下去。我觉得金融行业包括投资还有资管,本质就是风险管理,首先要活下去,要做好特色和长期。
方俊才:站在公募的角度,其实主持人的问题也可以叫做“怎么样才能成为受人尊敬的资产管理公司”。我提两点,第一点是体系和文化,现在市场有一种说法,“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我觉得这个说法至少是不准确的。基金经理背后的土壤是这家公司的投研体系和投研文化,决定体系和文化的一定是价值观。要想成为一个走得远的、受人尊敬的资产管理机构,价值观一定是起到长期支撑作用的。所以我真的很担心有一些资管机构,围绕着单一基金经理来打造文化,很难想象可以走多远。
第二点,公募基金叫做“忠人之事受人之托”,本质上是一种信托关系,这就要求资管机构本身要有信托责任,要有所节制。现在行业当中我个人感觉有一点隐患,除了对于规模的短期的追求扩张之外,还有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规模的追求和扩张,这就有一点背离了。作为资管机构一定要想清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价值就在于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体现出专业性以及主动管理的能力。包括公募在内的资管机构一定不能偏离了初心和本源。
方强:简单讲两句,从财富管理角度来讲,机构首先要有赚钱的能力,第二就是对公司的文化合规、风控要特别的关注,比如社会责任怎么样,公司文化是不是正直等等。
齐靠民:简单说就是赚钱是最主要的,然后要尽心尽职。
展望2023年:把握投资机会
也要守好钱袋子
齐靠民:讨论临近结束,我们按照惯例展望一下2023年,看看我们明年到底怎么搞?
谈乐:2023年其实机会很大,债券已经跌到2018年、2019的水平,股票一直长期有估值优势,无论财富管理机构还是机构投资者在现在的节点上,要重新调整组合,这里面就会有分化的机会。而且今明两年到了“好做不好卖”的时间点,销售比较困难,但是大家都觉得价值很大。历史上关键时间点上,都有一大批的新的资产管理机构借着机会跑出来,我觉得2023年也是这样的年份,希望我们的投资者包括优秀的财富管理机构在过程中挑选到可以长期合作的管理人,一起成长才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最终的本质。
汪忠远:从投资的角度,当你站得高一点或者望得远一点,从30年从一个大的格局来看,明年就八个字:抓住机遇,大胆出击。
方俊才:一句话,2023年投资有风险,不投资才是更大的风险。
方强:大家都还是比较积极乐观,我觉得做财富管理机构还是要保持谨慎,帮老百姓把钱看好。
Copyright 2015-2022 南极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